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信息 >>新闻中心 >>新闻聚焦

新闻信息

【望京︱动态】北京心-肾-代谢慢性共病防治论坛成功举办多学科共探慢性病防控新路径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在慢性病高发且心、肾、代谢等多种慢性病常并存的当下,创新医疗模式与理念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课题。7月27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承办的“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心-肾-代谢慢性共病防治论坛”暨2025年北京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在京顺利召开。论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刘世巍主持。

5.jpg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李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临床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李平、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谢琪、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陶茂宣、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育处处长王朝鲁、国家肾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张宁、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谢院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赵林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育处处长刘伟敬、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执行主任徐建龙、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杨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助理刘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常务副院长刘宝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主任杨丽平、中日友好医院科技中心基础研究部副主任赵婷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国家优青周绪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张传涛等出席了此次论坛。

6.jpg

李浩在致辞中强调,面对慢性病防治的复杂挑战,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需立足时代需求,以现代科技为重要引擎。他提出,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临床价值,同时通过跨学科交流打破领域壁垒,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实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发展路径,推动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陶茂萱在致辞中,阐述了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定位与担当。他表示,研究会以“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健康防线”为使命,搭建起连接政府、科研、临床与公众的沟通桥梁,其下设的73个专业委员会覆盖了临床与健康管理的诸多领域,为跨学科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慢性病防治的核心在于“治未病”,研究会将依托组织网络,联合专家力量深入基层开展健康干预,实现疾病“可防、可治、可控”。

谢琪在主旨报告引导发言中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秉持“临床立科、科教强科”理念,形成了“诊疗—教学—科研”良性循环。她强调,肾病防治需发挥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优势,为肾病长期管理及复杂病症防治提供独特思路。

7.jpg

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精彩纷呈,第一部分由王朝鲁张宁两位教授主持。李平教授以“科学研究促进复方中药的成果转化”为题,结合实践聚焦糖尿病肾病,阐述中医药基于“脾肾两虚、湿瘀互结”病机的治疗体系,介绍团队依“络病理论”研发的“糖肾方”——通过黄芪、丹参、大黄等配伍改善肾脏微循环、减轻代谢负担,且现代研究证实其能抑制肾脏纤维化相关因子、调节炎症通路,为中药成果转化提供路径。谢院生围绕“遗传性肾脏病的新认识”讲题,说明高通量基因测序的重要作用:解放军总医院专病门诊借此诊断出50余种罕见病,提升诊疗精准度;全球数据显示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病在儿童、成人慢性肾病中占比可观,基因检测可替代部分肾活检并助力遗传咨询。他同时提醒警惕基因位点与表型异质性,需结合临床与基因数据综合判断,为该病精准诊疗提供指导。

8.jpg

第二部分由王明和徐建龙主持。赵林华以“态靶辨治理论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为讲题,深入剖析了传统中医辨治体系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局限性——因缺乏时间维度的动态观察和微观指标的精准靶向,常难以应对糖尿病肾病复杂多变的病程。她详细介绍,“态靶辨治”体系通过“态”的宏观辨证把握患者整体体质与疾病阶段特征,结合“靶”的微观指标锁定病变靶点,既保留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又融入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工具,使中药配伍从“经验性组方”升级为“靶向性用药”,显著提升了中医干预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刘伟敬则以“从风论论治糖尿病肾脏病”为讲题,系统阐释了“风邪”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从“病多及络” 的病理基础出发,提出糖尿病肾病日久易致络脉瘀阻,而“风扰肾络” 会进一步加剧肾络损伤,形成“气阴两虚—风动络瘀—肾元亏虚”的递进病机;基于此,他详解了“祛风通络、益气养阴”的治疗法则,通过选用防风、僵蚕等祛风药与黄芪、生地等扶正药配伍,实现“祛风不伤正、扶正不滞邪”,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全新思路。

9.jpg

第三部分由杨波和刘世巍主持。刘玥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泛血管病变”为讲题,指出糖尿病泛血管病变涉及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均有局限,而中西医结合可通过中医 “整体调节”改善患者体质、西医“精准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形成 “宏观调态+微观控靶”的协同方案,例如在运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的同时,辅以益气活血类中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为复杂病变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张传涛则以“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创新的代谢疾病科研落点策略与实践”为讲题,系统分享了如何从《黄帝内经》“阴阳平衡”“气血津液”等理论中提炼科研方向:他以团队研究为例,说明通过现代科研方法验证“脾主运化”理论在肥胖症中的分子机制,将“痰湿内蕴”的中医证型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微观指标相对应,形成 “经典理论-临床表型-分子机制”的研究闭环,既为中医理论赋予现代科学内涵,也为代谢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刘世巍则以“从日到周,探索不止——胰岛素周制剂的研发创新及循证概览”为讲题,系统介绍了胰岛素制剂从每日注射到每周一次的迭代突破:她结合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数据,阐述了长效胰岛素周制剂通过缓慢平稳释放实现持久控糖的机制,分析了其在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低血糖风险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展望了制剂在联合用药方案中的应用前景,为糖尿病治疗的便捷化、个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10.jpg

最后一部分由杨丽平和赵婷婷主持。周绪杰以“心-肾-代谢轴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与干预策略”为讲题,指出心、肾、代谢系统通过复杂的内分泌与代谢网络相互影响,传统单一器官研究难以应对共病挑战,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打破这一局限提供了关键抓手。他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如肾脏纤维化相关microRNA、代谢紊乱相关炎症因子等标志物在早期预警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针对这些靶点的新型干预药物与非药物策略,强调通过多系统协同调控实现“一石三鸟”的治疗效果,为心-肾-代谢共病的精准防治提供了前沿思路。刘宝利以“开展经典名方治疗膜性肾病临床队列研究的实践经验”为讲题,分享了团队在传承古方基础上的科研探索:通过建立标准化临床队列,对经典名方“真武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进行长期追踪,不仅证实了方剂在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方面的优势,更通过数据挖掘明确了适应症人群与剂量调整规律,为经典名方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可推广的研究范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曹炜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心- 肾-代谢慢性共病防治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来自中西医不同学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观点碰撞、经验分享,不仅实现了前沿学术成果的高效传播,更在思想交锋中催生了跨界合作的新可能,尤其在中医药现代化应用、心肾代谢共病机制探索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多项共识,为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协同防治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强调,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成果的即时呈现,更在于为长期合作埋下了种子——当前心-肾-代谢慢性共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挑战,单一学科、单一疗法难以应对其复杂性,未来需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及企业的多方联动,在临床研究协作、诊疗规范制定、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探索创新模式,推动防治理念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升级,最终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慢性病防控事业注入持续动能,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实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