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芡实
芡实源于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药食兼用,有“水中人参”的美称。每年8-10月是芡实采收的季节,大众餐桌上常可见芡实制作的时鲜美食。
医者手中,芡实是益肾补脾佳品。《神农本草经》记载:“芡实,味甘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曰:“芡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芡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于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
芡实生于池泽湖泊,叶大如荷,皱而有刺,茎上花苞似鸡头,剥开,内有软肉裹子,累累如珠玑,其籽肉白如菱米,人们也称其为鸡头米或鸡头实。
芡实,性平,味甘、涩。归脾、肾经。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临床常将芡实捣碎生用或炒用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等症。经典方剂有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易黄汤、乌鸡白凤丸等。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B1、B2、C、烟酸等)和钙、磷、锌、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服食,尤其适宜白带多、肾亏腰脊背酸的妇女、体虚尿多的儿童、小便频数的老人、遗精早泻、脾虚泄泻的人群。
注意事项
小便短赤,热结便秘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妇女产后不宜服食。
鉴别与选用
药膳食疗方
山药芡实粥
【组成】芡实50g、山药50g,粳米50g,香油、食盐(或糖)适量。
【制法】 山药去皮切块,芡实打碎。二者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待粥熟后加香油、食盐(或糖),调味即成。每晚温服。
【效用】有补益脾肾,除湿止带,固精止遗之功,可用于带下清稀、尿频遗尿、形体羸瘦、倦怠乏力、纳少便汤、健忘失眠等症。脾肾两虚或脾虚湿盛人群适宜服食。
【按语】山药补力较芡实强,而芡实之涩又强于山药,两药配伍共奏健脾益肾,收涩固涩之功。
芡实煮老鸭
【组成】芡实200g,老鸭1只(约1000g),葱、姜、食盐、黄酒适量。
【制法】将鸭宰杀后,除去毛及内脏,洗净。芡实洗净,放入鸭腹内。将鸭子放入砂锅中,加葱姜食盐黄酒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至鸭骨酥肉烂即成。每周1-2次,佐餐食用。
【效用】有健脾固肾,涩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脾肾亏虚、下元不固人群适宜服食。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2]周俭, 中医营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
[3]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6
[4]常章富,临床中药学备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9
[5]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6]李经纬、李振吉等,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2,11
[7]谢梦洲,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