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信息 >>新闻中心 >>新闻聚焦

新闻信息

世界骨质疏松日:守护骨骼健康,远离 “沉默的杀手” -望京医院风湿病科10月20日开展健康宣教义诊活动

来源:风湿科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每年的 10 月 20 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唤起全球对骨质疏松症的关注与重视。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它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们的骨骼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骨折。2025年10月20日望京医院风湿病科将在望京医院门诊楼1层大厅开展健康宣教义诊活动,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骨质疏松症,为自己和家人的骨骼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简单来说,我们的骨骼就像一座坚固的大厦,骨量就是建造大厦的“砖块”,骨组织微结构则是大厦的 “框架”。当 “砖块” 减少、“框架” 受损时,骨骼这座 “大厦” 就会变得脆弱不堪,稍微受到外力冲击就容易 “坍塌”,也就是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都是在发生骨折后才意识到自己患有这种疾病,这也是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的重要原因。

二、骨质疏松症: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酒精过度摄入、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50 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较高,其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三、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症状:早发现早干预

虽然骨质疏松症在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还是会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病情,尽早进行干预。

1.疼痛: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身高缩短、驼背:一般来说,身高缩短 3 厘米以上就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症的可能。

3.骨折:这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4.呼吸功能下降: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脊柱后凸、胸廓畸形,会导致胸腔容积减小,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会更加明显。

四、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科学检测明确病情

要确诊骨质疏松症,需要依靠专业的医学检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骨密度检测: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2.X 线检查: X 线检查对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一般在骨量丢失达到 30% 以上时,才能在 X 线片上显示出明显的改变,所以通常不作为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更多的是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尿钙、尿磷等指标的检测等。

五、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手段:综合干预控制病情

一旦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延缓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采取综合干预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1.生活方式干预:这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 D 摄入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成年人每天钙的推荐摄入量为 800-1000 毫克,50 岁以上人群则需要增加到 1000-1200 毫克。富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豆腐、豆干等豆制品,以及虾皮、芝麻酱、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油菜)等。同时,还需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D,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成年人每天维生素 D 的推荐摄入量为 400 国际单位,65 岁以上人群为 600 国际单位,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有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鳕鱼)、蛋黄、动物肝脏等,此外,适当的日晒也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

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强度和密度,减少骨量丢失。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负重运动和肌肉力量训练,如快走、慢跑、爬楼梯、太极拳、瑜伽、举重等。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以免发生骨折。一般建议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骨骼的血液循环,减少骨量的生成,加速骨量的丢失;过量饮酒则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加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要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 25 克酒精,女性不超过 15 克酒精。

避免不良因素:尽量避免长期饮用浓茶、咖啡,因为浓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影响钙的吸收;同时,要避免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如果因疾病需要必须服用这些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采取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措施。

药物治疗:对于骨密度明显降低、骨折风险较高或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抗骨吸收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量的丢失,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降钙素类(如鲑鱼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用于女性患者)等。

促骨形成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量的生成,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或对其他治疗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

其他药物:包括钙剂和维生素 D 制剂,它们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用药,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都可以为骨骼提供充足的“原料”,促进骨骼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情况、骨折风险、身体状况以及合并疾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康复教育等。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热敷、按摩、针灸、理疗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业治疗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康复教育则可以帮助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自我管理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六、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措施:未雨绸缪更重要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难度较大,而且一旦发生骨折,后果严重,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比治疗更为重要。我们应该从年轻时就开始关注骨骼健康,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从小抓起,积累骨量:骨骼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骨量积累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我们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和维生素 D 的摄入,同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跳绳、篮球、足球等,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为骨骼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人在 30 岁左右会达到骨量的峰值,骨量峰值越高,老年时期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就越低。

中年时期,延缓骨量丢失:进入中年以后,人体的骨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的速度会明显加快。因此,中年人群要更加注意保护骨骼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骨量减少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延缓骨量丢失的速度。

老年时期,加强防护,预防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也是骨折的高危人群。因此,老年人要更加重视骨骼健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同时要加强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预防骨折的发生。例如,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避免地面湿滑;穿着舒适、防滑的鞋子;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纠正视力问题,避免因视力不佳而摔倒。

骨质疏松症虽然危害较大,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骨折的风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骨骼健康。在世界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关注骨骼健康,远离“沉默的杀手”!